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格爾木精密鑄造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格爾木精密鑄造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你對絲綢之路了解多少?
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是漢武帝派出張騫出使西域,為了溝通聯(lián)合西域各國,一方面是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另一方面是聯(lián)合西域各國與匈奴抗衡,尋找有盟友。起始于中國古代長安,以羅馬為終點,長約六千多公里。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科技交流,傳播知識與思想,中國將茶葉絲綢傳播到西域,西域的產品又傳播到內地,加強了中西部的融合,為西漢的強盛繁榮奠定了基礎,加強了西漢的外交,使之成為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成為世界的霸主
經常聽到“一帶一路”,從去年五月開始,它的熱度就沒下去過,可常常見到它的你,明白它究竟是啥嗎?
“一帶”指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圖中的兩條線是祖國大大在2013年畫下的,目的呢,是號召“線”周圍的國家一起來賺大錢~
至于“一帶一路”為啥這樣畫?
當然不是瞎涂鴉的~這兩條線可是脫胎于兩條古代貿易路線: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在自然條件惡劣的喀喇昆侖山區(qū)依舊奔忙的昆侖駝幫。攝影/郝沛
你知道陸上絲綢之路分幾條嗎?
據(jù)我那教歷史的體育老師說啊,陸上絲路分三條~
我國是著名的“絲綢之國”,是歷史上第一個發(fā)明絲綢的國家。中國絲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已出現(xiàn)羅、綺、錦、繡等品種。
據(jù)考證,我國織造絲綢,歷史非常悠久,最初用野蠶絲,后來改用家蠶絲。商代時,人們不但會織平紋的很細的絹,而且還能織菱形方格的絹。周代人已經能夠控制絲支的粗細,并能把絲加以捻緊,然后織成縐織物,說明了當時繅絲技術的高度發(fā)展。
我國從商代就有官辦的絲綢作坊,周代的統(tǒng)治者設有專職的官吏管理絲織。
到了漢代,在長安設有專供皇家紡織的“東西二織室”,并在河南、山東、四川等絲綢的產區(qū)設立國家的工官,給皇帝收集絲綢錦緞,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的生活,甚至連犬馬都以錦為衣。隋唐以后,官辦的絲織生產規(guī)模更大。
明清時代,絲綢工藝技術和生產區(qū)域都產生了重大變化,織物品種更為豐富,圖案更加絢麗多姿,聲名享譽國際。
在很早的時候,絲綢就開始遠銷到西亞和歐非兩洲,極受西方國家的歡迎。古代羅馬和埃及都把中國的絲綢看做“光輝奪目”的珍品,以能穿著這種珍品為榮。
研究認為,早在公元前6至前3世紀,中國的絲織品就已遠銷阿爾泰地區(qū)、西亞甚至希臘。當時的西方市場上絲織品售價極高,漢朝統(tǒng)治者已經意識到加強東西貿易的經濟利益。此外,一些食品、生活用品的輸出與引進也間接促進了絲綢之路的開辟。
談到絲綢之路(英文稱之為The silk road),大多數(shù)人會聯(lián)想到富有神秘色彩的西域瀚海,落日余暉下步履維艱的商隊和大漠深處悠揚動人的駝鈴聲。早在2000多年前,勤勞勇敢的先民們就開始探索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通道。經過數(shù)代人長期不懈的努力,他們終于開辟出了數(shù)條連接亞歐非三大洲的海陸通道。
其實,盡管“絲綢之路”是存在了上千年的古老而又漫長的商路,但這個術語名稱卻并不是隨著商路的開辟而產生的。直到19世紀70年代,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德·馮·里希特霍芬(Fe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年)在其出版的著作《中國,親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為根據(jù)的研究》中,才首次把中國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經西域將中國與洗牙阿姆河—錫爾河地區(qū)以及印度連接起來的絲綢貿易道路稱之為“絲綢之路”。里希特霍芬的這一命名得到了東西方學界的認同,自此“絲綢之路”這一專有術語名稱才得以流傳開來。
費迪南德·馮·里希特霍芬的簽名照
自公元前二世紀以來的千余年間,以絲綢為代表的中國中原商品主要經那條橫貫亞歐大陸的陸上交通線西傳。這條交通線便是指的東起中國黃河流域、關中平原、穿越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翻越蔥嶺(即現(xiàn)今的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再轉向里海南側的波斯高原,過兩河流域、抵達波斯灣、地中海東岸,最終經地中海沿岸傳入歐洲羅馬等地。在此之后,絲綢之路的的含義得到了進一步的延伸,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1913年,法國漢學家愛德華·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年)在其著作《西突厥史料》一書中首次提出“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而時至1967年,日本著名學者三杉隆敏在其著作《探索海上絲綢之路》中,正是使用了“海上絲綢之路”這一術語名稱。
愛德華·沙畹
絲綢之路見證了中華文明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承載了中國人民與世界交流的智慧與情感,更成為廣大文藝工作者的重要創(chuàng)作源泉。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深入人心,作為中華文明跨文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絲路文化被賦予了更深刻的內涵和更重要的地位。從歷史來看,絲綢之路存在時間長達2000年,涉及陸路與海路,可謂地球上路線最長、地理最復雜的交通路線網。而“絲綢之路”所承載的意義,則遠遠超越“路”的地理范疇和“絲綢”的物質范疇,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是絲路為我們帶來的精神財富與文化啟迪。
2000多年前,亞歐大陸上勤勞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條連接亞、歐、非幾大文明的貿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將其統(tǒng)稱為“絲綢之路”。千百年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薪火相傳,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是促進沿線各國繁榮發(fā)展的重要紐帶,是東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國共有的歷史文化遺產。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既不是中國人興建的,也不是中國人推行的,而是境外對中國的絲綢有需要,才形成了絲綢之路。所以查中國的古籍,找不到“絲綢之路”這個詞。1860年前后,德國地理學家李?;舴业街衼喛疾?,提出“絲綢之路”概念。他結合考察情況,又對照中國歷史,提出約在公元前二世紀,存在著這樣一條“絲綢之路”。德國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撰寫成專著《絲路》。從此,“絲綢之路”這一稱謂得到世界的認可。經過一代代中國人傳承至今。到2013年,習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
“一帶一路”新絲路倡議繼承了古絲綢之路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因此和古絲路具有相似之處;另一方面,由于“一帶一路”政策出現(xiàn)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是迫切的現(xiàn)實需求,被賦予了新的時代特質,因此超越了傳統(tǒng)絲綢之路的內涵。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格爾木精密鑄造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格爾木精密鑄造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