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guān)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guān)于呼和浩特精密鑄造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guān)介紹呼和浩特精密鑄造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中國古代有九州,是哪九州?現(xiàn)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是這樣的嗎?
中國古代有九州,而中國(赤縣神州)本身又是九州之一。我是神兜兜,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神兜兜,不會人云亦云,應(yīng)該會給你帶來一點點的新奇感
一、天下大九州,中國居其一,名為“赤縣神州”
在先秦時代,著名的陰陽家鄒衍,除了提出“五行相生”理論外,還提出了“天下大九州”概念。鄒衍認(rèn)為,整個天下(地球上)劃分成九大州,中國只是其中之一,正式名稱是“赤縣神州”,這九大州,每一個州的四周,全部是茫茫大海或荒漠戈壁,導(dǎo)致民眾不能相互往來。即:“所謂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nèi)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shù),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環(huán)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qū)中者,乃為州”。鄒衍的這段話,使得華夏大地,有了“中國”、“神州”等至今延用的名稱。
二、“赤縣神州”又分成九州,相當(dāng)于“小九州”。
中國所在的赤縣神州,又分成九州,相當(dāng)于小九州,在大禹時代劃分而成的,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等九個州。
在歷史上,這九個州并不是一塵不變的,如在周朝,取消了徐州,在漢朝(三國出現(xiàn)前),則取消了雍州。
在漢朝之前,這九州,不是行政區(qū)劃上行政單位,而是中國內(nèi)部的大致地理范圍的劃分,有點類似于現(xiàn)在的“華東”、“華北”、“西南”、“華中”等。從西漢中期開始,這“州”,逐漸成為行政區(qū)劃單位,并設(shè)立“州刺史”或“州牧”等州級官員,將原本地理方位上的九州,逐漸變成行政區(qū)劃單位。這個變化和“華東地區(qū)”、“華北地區(qū)”等正好相反,在上世紀(jì)七十年代中期,取消了“華東總局”、“華北總局”等行政領(lǐng)導(dǎo)編制。
中國古代有九州,這個應(yīng)該很多人知道。但天下有大九州,中國是其中之一的“赤縣神州”,這個玩意兒,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特寫此文。
參考書目
《史記》
咱們今天就聊聊“九州”的來歷、“九州”為啥變成“實名制”,還有九個州名的故事。
在中國古代,“九”多代表虛數(shù),所以“九州”最初并不是指九個州,而是指許許多多的州。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解釋說“水中可居者曰州,水周繞其旁,從重川”,說的是水中可以居住的地方,或者水圍繞的地方叫“州”。那么“九州”的最初的意思就是許許多多水中可以居住的地方。
說起“九州”,就不得不提到大禹治水。上古時代,洪水泛濫,人們流離失所,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勞心費力,走過千山萬水,終于用疏導(dǎo)的方法,治服了洪水,從此,陸地顯露出來,人們得以安居。這些陸地都是大禹走過的足跡,所以叫“禹跡”,這些陸地又是水中的許多州,所以叫“九州”。于是,除了“中華”、“華夏”以外,“禹跡”和“九州”也成為中國的代稱。
“九州”本來是指許多的州,什么時候變成了真正的九個州了呢?
這要從我國古代最早的傳世文獻《禹貢》說起,《禹貢》說的是大禹治平水土,劃分九州,又根據(jù)九州大小而制定貢賦的記錄。它實際上是一套行政區(qū)劃的管理方案,雖然托名為大禹所作,卻寫成于戰(zhàn)國。
那么問題來了,為何要假托大禹之名來寫這篇文章呢?
戰(zhàn)國時代群雄割據(jù),烽火連年,人們渴望統(tǒng)一,而在古人眼中,大禹時代就是圣君時代和盛世時代,所以采用“托古改制”的方式,也就是假托大禹之名實施改革,更便于老百姓接受和改革的順利推進。既然號稱“托古”,那么要做就做全套,只有把虛指的“九州”轉(zhuǎn)變成明確的“九州”才會更讓人信服。于是實名制的“九州”從此誕生。
《尚書·禹貢》記載,九州包括: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梁州。在《禹貢九州山川之圖》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和地理位置仍然沿用至今。
[冀州]
得名于冀國,春秋被晉國所滅,所以冀州的范圍就是晉國的范圍,冀現(xiàn)在成為河北省的簡稱,河北省也有冀州市。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呼和浩特精密鑄造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guān)于呼和浩特精密鑄造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